乙酰苯胺产品名称:乙酰苯胺 英文名称:Acetanilide  CAS 编号:103-84-4  包装规格:50KG/袋 规格型号:98%以上 质量标准:企业标准  乙酰苯胺,学名N-苯(基)乙酰胺,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 性状:白色有光泽片状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,在水中再结晶析出呈正交晶片状。无臭或略有苯胺及乙酸气味。 可用作止痛剂、退热剂、防腐剂和染料中间体。 分子式:C8H9NO;CH3CONHC6H5  分子量:135.1652    熔点:114.3℃     沸点:304℃     闪点:173.9℃     自燃点:546℃     相对密度:1.2190(15/4℃)    稳定性:在空气中稳定。    溶解情况:溶解度:水0.46(20℃)、0.56(25℃)、3.45(80℃)、5.5(100℃);乙醇36.9(20℃),甲醇69.5(20℃),氯仿3.6(20℃),微溶于冷水,溶于热水、甲醇、乙醇、乙醚、氯仿、丙酮、甘油和苯等,不溶于石油醚。     其它:可燃,呈中性或极弱碱性。遇酸或碱性水溶液易分解成苯胺及乙酸。 制取或来源   由苯胺经乙酸乙酰化而得。将苯胺和冰醋酸(过量100%)置于带夹套的搪玻璃反应器内,回流6-14h直至无游离苯胺为止。若用稀乙酸,则反应温度为150-160℃,反应结束后趁热过滤,除去残渣,滤液冷却、结晶,离心过滤,水洗并干燥,即得产品。    也可采用乙酐作酰化剂,反应在苯溶液中进行,乙酐过量150%。  用途   乙酰苯胺是磺胺类药物的原料,可用作止痛剂、退热剂和防腐剂。用来制造染料中间体对硝基乙酰苯胺、对硝基苯胺和对苯二胺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大量用于制造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。乙酰苯胺也用于制硫代乙酰胺。在工业上可作橡胶硫化促进剂、纤维脂涂料的稳定剂、过氧化氢的稳定剂,以及用于合成樟脑等。   还   用作制青霉素G的培养基。 对环境的影响   一、健康危害    侵入途径:吸入、食入。    健康危害:吸入对上呼吸道有刺激性。高剂量摄入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骨髓增生。反复接触可发生紫绀。对皮肤有刺激性,可致皮炎。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,大量接触会引起头昏和面色苍白等症。   二、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   毒性:属低毒类。    急性毒性:LD50800mg/kg(大鼠经口);1210mg/kg(小鼠经口);人经口50mg/kg,最低致死剂量。   危险特性:遇明火、高热可燃。受高热分解,产生有毒的氮氧化物。    燃烧(分解)产物: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、氧化氮。    贮存在阴凉、干燥、通风处,防火、防潮。用汽车或火车运输均可。按有毒化学品规定贮运。 泄漏应急处理   切断火源。戴好防毒面具,穿一般消防防护服。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,用水泥、沥青或适当的热塑性材料固化处理再废弃。如大量泄漏,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。 防护措施   呼吸系统防护:可空气中浓度较高时,应该佩戴防毒口罩。    眼睛防护:必要时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。    防护服:穿工作服。    手防护:戴防化学品手套。    其它:工作后,淋浴更衣。注意个人清洁卫生。定期体检。 急救措施   皮肤接触:脱去污染的衣着,用流动清水冲洗。    眼睛接触:立即翻开上下眼眼睑,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。就医。    吸入: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。就医。    食入:误服者给饮足量水,催吐。就医。    灭火方法:雾状水、泡沫、二氧化碳、干粉、砂土。 操作注意事项   1、密闭操作,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。    2、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,严格遵守操作规程。    3、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,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,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,戴橡胶手套。   4、远离火种、热源,工作场所严禁吸烟。    5、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。    6、避免产生粉尘,避免与氧化剂、碱类接触。    7、搬运时要轻装轻卸,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。    8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。 储存注意事项   1、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    2、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应与氧化剂、碱类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    3、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。    4、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。 运输注意事项   1、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、密封,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、不倒塌、不坠落、不损坏。   2、严禁与酸类、氧化剂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。    3、运输途中应防曝晒、雨淋,防高温。
  |